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中国气象报》: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路径与模式

2016-01-29 13:15

抓住农民“痛点”构建服务“微生态”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我的团队正是“社会力量”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力量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几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对各类服务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

    过去的气象为农服务是“政府主导型”的,主要是部门为政府提供宏观层面的农业决策服务。随着农业自身的融合发展、第六产业兴起,气象服务转变为“机构主导型”,即通过涉农机构为农业提供中观层面的支撑性服务,而如今,用户主权时代到来,气象服务应当直接面向农民,逐步向“农户主导型”转变。

    现在的农村正发生着城镇化、土地流转、劳动力老龄化等变化,农业的综合化、集约化、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也正在向“职业化”方向转变。他们科学种植的意识、市场意识和自主性都比过去强。因此,气象为农服务也应当把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气象服务关注的焦点。

       作物售卖困难、滞销风险大,缺乏种植指导、无法保产保收,农资购买环节多、使用难,气象灾害损失大……这些都是当今农民的“痛点”,气象为农服务应紧紧抓住农民的“痛点”开展工作。

   要想解决这些“痛点”,“互联网+”就非常值得利用。仔细分析这些“痛点”,农民的需求其实就是及时、管用、对路的“通信”。例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通信工具将分散的种植户和采购商、运输户、消费者、服务机构连接在一起,通过数据服务云平台针对作物种类进行数据应用分析、提供预警提示及相应的市场信息等,形成针对农业领域的垂直通信服务。

   借助“互联网+”,包括气象信息在内的为农服务“微生态”指日可待。在这一生态体系中,气象等相关部门是基础气象数据、农业市场数据的权威提供者,通过权威的数据服务平台,气象部门的农业气象中心、国内外气象公司、涉农创客等都可获取基础气象数据开展专题服务;政府部门还可打造第三方为农服务平台,涉农企业、种苗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可依此与农民相互连接;同时,通过各种力量在农业试验示范区等布设智能物联网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一方面与权威部门基础气象数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直接成为农户生产的指导和依据,并成为经销商、消费者进行农产品安全溯源的佐证。

   为农服务社会化是为农服务“微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充分调动和有机融合,我认为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在专业气象数据监测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面向农业生产一线的“服务型”监测网络,甚至可以以政府补贴等形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能监测网络的布设。

    社会力量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离不开开放的数据平台及海量数据应用。气象部门可充分利用中国兴农网优势,形成上下贯通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平台,开放数据资源,引导更多社会机构共同参与服务;通过整合权威气象数据资源,调动部门内外力量,充分开展多维度、多用途的数据挖掘和应用分析服务。数据向服务的转化,需要“众创”。

    社会资源参与为农服务,规范和标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适应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应修订现行的农业气象业务规范,确立更适应市场的农业气象服务标准。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一方面可保证社会资源方便融入气象服务,另一方面可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约束和管理。例如传感器,如果企业各自生产的规格不同、数据格式不统一,资源、数据共享就是一句空话,而这种统一,正需要标准和规范。

     气象部门应支持和鼓励实用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发。服务应突出“实用”,将科学问题隐藏在后台,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农民使用更加方便。而这些实用的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其灵感可能来自于气象服务工作者、农业技术专家、为农服务企业,甚至农民自身。(作者系富景天策(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报记者贾静淅采访整理)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30
 联系方式
冯先生:18910841172
邮箱:fengyq@fw121.com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