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中国气象报:在数据海洋中挖掘宝藏——我国气象数据开放激发社会无限创新活力

2017-01-10 23:52

  气温、气压、风速、湿度……气象部门每年观测所得的数据达PB量级,如何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真金?怎样将“板着脸孔”的数据转化成人人可以理解的天气信息?

  自2015年9月中国气象局公布《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以来,中国气象数据网新增用户注册数47327个,访问量近5800万人次,数据订单数51.3万个,数据服务量约9.6T。

  众多企业、个人、科研单位和行业用户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实际使用,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帮助企业提升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节省企业开支,带来直接间接效益

  手机上的天气应用花样繁多,各有其特色服务。包括墨迹天气、彩云天气等在内的多款天气应用,其数据都来源于中国气象局。

  事实上,企业是对气象数据最感兴趣的群体之一,而将这些数据应用于软件开发的企业用户占到了总数的28%。

  气象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数据开放后,很多企业都依据气象数据重新调整了经营策略。恶劣天气往往与外卖订单量成正比。利用这一特点,上海一家外卖平台利用气象数据弹性调整送餐人员补贴及送餐费,大大提高了送餐时效性,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气象数据网企业实名注册用户数达349个,主要分布于我国东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京津地区89个,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78个,广东33个。企业注册用户主要从事专业技术服务、软件、公共管理等行业,用户将气象数据与不同领域资源相融合,在交通运输、新能源、农业、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和服务、公共管理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粮食等领域的开发建设中应用。

  2016年6月,中国气象数据网对企业注册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70家高新企业、85家小型企业(10人以上、100人以下)、21家微型企业(10人以下)共173家企业参与调查,其中30家是《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发布后新注册成立或新增气象相关业务的公司。调查结果显示,气象数据开放为企业节省了近百万元开支,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超过1亿元,占全部新增效益的17%。尤其是小微企业可以基于气象数据开放的均等地位,通过挖掘气象数据信息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气象信息服务这一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个人利用气象数据创造增值服务个性服务

  2016年9月,在“优易数据杯”全国开放大数据创新创意大赛上,北京大学的PKUatmers团队摘得桂冠。他们提出的创意方案能够帮助用户找到历史上与当天天气最相似的一天,而这一切则基于对气象大数据的巧妙运用。

  像大学生这样的个人用户的增加,是气象数据真正向公众开放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基本气象资料和产品共享目录》公布,公众只要在中国气象数据网上完成实名注册,即可获取多种专业气象资料。2015年9月至今,个人用户在数量上占到了气象数据用户的多数,中国气象数据网新增注册个人用户40784人(含卫星遥感网整合用户15836人),增长率达157.7%。

  据统计,这些新增用户以从事社会公益性行业的个人为主,排名前5的是地球科学(16.7%)、教育(12.2%)、气象(11.1%)、环境与安全(10.2%)、工程与技术科学(9.0%)。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用户对气象数据开放更加关注。

  个人用户主要关注地面气象资料,此类数据的检索量占检索总量的50%以上。相比于企业用户,个人用户对气象数据的应用领域更多样,涉及专业研究、行业规划、交通保障等。数据开放为个人用户创造了一个将气象专业数据与个人专业领域结合应用的平台,个人利用气象数据创造更多的增值服务、个性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活力和价值。

  支撑科研成果增长与行业发展 中国气象数据网已支持重点科研项目690个

  空气污染如何治理?粮食怎样高产丰收?风能、太阳能发电的潜力如何?大气运动涉及方方面面,故此,许多科研项目都对气象数据需求强烈。

  目前,中国气象数据网已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中科院、社科院等2400余家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提供数据服务。近一年来,中国气象数据网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共690项,用户应用气象数据发表论文超过400篇。

  一手协力科研,一手帮忙实战。气象数据的开放还有效支撑了环境、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国防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业务发展。特别是针对水利、航空等行业用户的需求,气象部门开放共享主要省会城市、江河流域、机场周边天气雷达数据,促进了各行业共同挖掘气象数据的应用价值和效益。在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天气救灾、大气污染治理、汛期台风强降水等热点和重点事件中,各行各业运用气象数据开展救灾、防治等工作,充分发挥了气象数据的社会效益。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表示,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全力为各类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中国气象数据网也不断提高自身服务能力。

  2016年3月8日,该网站正式迁址“阿里云”,实现高可靠、高并发服务能力;12月1日,中国气象数据网与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实现整合,面向公众提供统一的气象基础资料与产品;12月5日,网站英文版上线,将数据服务推广到国际化平台。

  2017年伊始,数据开放工作也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上。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业务人员正谋划着依托中国气象数据网构建气象数据汇交平台,将非气象部门的观测资料也纳入其中,推动气象大数据汇集、发掘和应用,让这个权威、公益的共享平台实现开放、共赢。(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1月10日 记者 刘钊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30
 联系方式
冯先生:18910841172
邮箱:fengyq@fw121.com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